散落在黔西的明朝遗民—屯堡的故事

(2004-7-16)


    多次行走在云贵高原的青山绿水之中,有一天发觉我的语言表达受到了阻滞,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表达我心中的感受,镜头的聚焦是单调的,只是表象的东西;文字的叙说,也是片段的,无法深入骨髓。只有当你置身在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碧野乡间,用你的身心去感受着,一个远去了又近来的历史才会清晰再现在你的感知中。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一段封尘着六百年的历史在长河里只能算得上是小溪流,而随着它的真实再现,令世人瞩目着。

    在这里,600年前最普通、最正统的汉族服饰,很多已经消失在当今世界的汉族风俗依然存在;很多我们已经不熟悉的中古文化,在这里呈现出最常态的场景。

    这就是位于古黔滇驿道上的屯堡。600年前,他们的祖先随着朱元璋平定边乱的20万大军从遥远的江南来到这里。因为他们的到来,贵州最终从“化外”之地成为明朝的第十三个行省。

    600多年过去,生存在贵州广袤土地上的朱元璋的遗民们,仍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和习性、风俗甚至乡音。

    我们难以想象,伴随着不同文化的冲突、进退的历史长河,怎么没有抹平那些戍边军人留下的种种烙印?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被外人称之为屯堡人的精神令古汉族习俗完整地保留在21世纪的中国贵州。

    走进屯堡,举目四望几乎都是石头。石的屋顶、石的山墙、石的铺地、还有石路、石阶、石堤,甚至石碾、石磨。形容村寨固若金汤一点也不过分,正应了《明实录》中所言:“兵团聚,春耕秋练,字为垫,户为堡,悄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寨中的房子大多是封闭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也有独立成院、院院落相套的。宅院角筑高层石雕楼,既能射击,又能了望。许多大宅院的墙体上还保留着十字型的镂孔,枪支放在上面可以左右移动,便于瞄准目标。

    屯堡人的村落依据八卦阵原理,散落在这样的碧野山间,外人进去如果没有村里人带路是会迷失路的。过去曾经有过土匪进村抢劫的案例,但都逃不出去,不是被村民活捉就是被就地处决。

    屯堡分民居和军营还有一处是粮仓三个部分,现在对外开放是只是民宅部分,别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屯堡民居就地取材,屋面上的瓦来自于片页岩石,石头也堆砌成屋子,成为屯堡一建筑奇观。

    江淮古建筑的风格在屯堡再现,寓兵于农,明朝的军队在贵州扎下根来,以屯田的方式养活自己,600年的屯兵,造就了今天屯堡的良田万顷。屯堡内外的人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历史,分成了两条平行线,毫不相干地往前延伸着。

屯堡人装束 

   在村中,所见已婚的妇女均身着蓝色长袍大袖、丝绸系腰、绣花翘头布鞋,头戴白帕;妇女的前额的头发均被拔掉几公分,双耳被挽下的头发遮掩着,均戴银耳环,梳形似凤凰头的三绺头,圆形的发髻坠于脑后,据介绍说这是明朝初期江南汉族女子最时髦的装束。

    她们在这里世代服饰都是这个模样,固守着当年由江南文明地带初到滇黔边寨时的风采。由于装束与本地人不同,他们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凤头苗”,但屯堡人则自称“老汉人”,基本上不与当地人通婚,保持着一种中原文明的优越感。

    屯堡里妇女头上的白帕据说是象征着“反青复明”,因起初是青色的,所谓“为明朝戴孝”, 后才换成白色的了。屯堡人称未婚姑娘叫小孃孃,女子未婚的时候蓄着头发与外界的女性无异,等到结婚的前夜,就要由丈夫将前额的几公分宽的头发拔光,据说因为当年丈夫远征,是为了让妻子丑样点,安心留在家里没有外心。这话没有去过多考究,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还顽固地存留着这样的习俗,令人觉得很残忍,拔光头发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屯堡人的鞋子很讲究,夏天是布凉鞋,其他季节着花鞋。鞋为布底,鞋尖上翘,颜色多以蓝色、绿色为主,全部手工制作。屯堡人不缠足,据说与朱元璋的马皇后有关,马皇后是打仗打出来的,一双天足与朱元璋出生入死,备受军人们的尊敬,军人的老婆们也引以为时尚,纷纷放开裹脚布,后人也就效仿下来,个个都拥有一双天足。给我们当导游的小孃孃,是个小巧玲珑的小姑娘,经征询她的同意,为她的鞋子和个人拍了照。

    地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发祥地在江淮一带,但现在基本保存完好的传统就在贵州了。地戏是屯堡军队进入贵州时就带来的。它的来源是古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保证出师胜利的军中傩仪,又被称作“军傩”。外面的人知道“屯堡人”,大多是从“地戏”开始的。

    屯堡人骨子里隐藏着大明军人的精血,将中原、江南一带的军纪和习俗完整地存留到现在。村寨里设有武堂,人们在特定的时期或者农闲就要在武堂里进行“军事演习”大比武,演出的大都是当今戏剧舞台上的打仗的传统的戏剧,具有演武、祭礼和驱邪等文化内涵,这也是地戏的精髓所在。

    屯堡寨里开阔的空地上,也是村中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每逢节庆日,寨中空地成为戏台,演绎原始的戈阳高腔。在紧锣密鼓的伴奏下,唱、念、坐、打、仰、开、合、杀、挡、滚、翻,表演《风神榜》、《楚汉相争》、《三国》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再现古战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地戏是典型的军旅文化,其表演者皆为男性,所戴面具被称为“脸子”。“脸子”是地戏的灵魂,没有“脸子”就跳不成地戏。地戏的“脸子”都是用坚韧的丁香木或白杨木雕刻而成的,风格古朴狙犷。地戏面具赋色与京剧有相似之处,一般粉面表示少年英俊,红面表示忠勇刚正,黑面表示威武勇猛,白面黑纹表示奸诈,黄面表示英勇无畏。道具有刀、枪、扇、帕等。而地戏的表演内容以“杨家将”、“薛家将”等居多,注重忠义、尚武精神。
    地戏的道具和演绎历史在屯堡的天台山里完整地展示再现着,地戏成为屯堡人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地戏,其间呈现的原始、粗犷,与数百年前汉族文化更为接近。祖辈的传统铭刻在这古驿道上,成为一段顺应时代长河流淌的活历史。

    天台山 屯堡内有一座天台山,山不高,但险峻; 森林茂密,老树盘根错节,山上有珍稀的树种红豆杉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

    山上有很多的碉楼,肃穆的枪眼,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用,供游人在里面向外远眺,感受一下当年的箭战、枪战情形。

    山上的石刻甚多,最受人们称道者为第一庙两边的对联:“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此联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天台山绮丽的风光。

    山上有一五龙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崇祯、清代、民国的多次增修扩建才具现在的规模。五龙寺的建筑巧用自然山形,建于悬崖之巅,只有一线可通,山路蜿蜒曲折,森林遮天蔽日,人行走在其间,如入迷宫般,充分显示其当时的军事要塞作用。五龙寺不仅具有宗教特征,更拥有军事功能,是座半军半教的城堡似古刹。

    据说,当年吴三桂途经这里入滇时,携爱妾陈圆圆在此寺院里住过,寺院里还存留着吴三桂的三件物品:朝服、宝刀、朝笏供游人鉴赏。

    天台山风光秀丽,藏龙卧虎,古迹不少,可惜时间的仓促未能细细品味,只能通过图片去让读者感受其幽、险、峻和感应其灵气。


后记

    贵州屯堡人就是这样一些军户的后代。六百年过去了,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义着一幕幕明代历史画卷,形成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谁能不说这不是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特别的群体和一个特别的地方呢?匆匆留下脚印的游人,谨以此只言片语,倾诉完毕心中的感受

打印】【返回